为落实北京市教工委《关于组织开展“争做新时代好青年”2023年北京高校新生引航工程的通知》和研思部《关于首都医科大学研究生心理服务定制菜单的通知》要求,不断提升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效,公共卫生学院近期开展了2023年研究生阳光健康工程系列活动第三弹——《触摸生命中的“另一个我”--心理健康团体辅导活动
嘉宾介绍
李卫华副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积极心理体验中心副主任。
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注册系统(CPS)注册督导师。
中国教育电视台等媒体特邀心理嘉宾,多家媒体心理专栏作者。
从事心理戏剧的探索研究多年,先后接受发展与转化戏剧治疗国际认证项目、叙事治疗国际认证项目、共命运剧场等专业戏剧治疗培训。
指导心理戏剧作品多次获省部级一等奖。
活动精彩瞬间
活动伊始,李老师给大家随机分组,并要求大家自我介绍,在一分钟内记住彼此。素未相识的同学们,突如其来的记忆力小任务,瞬间带动了活动气氛。大家纷纷采用名字、年级、年龄等特定框架信息来描述自己。但是结果却似乎并不尽如人意,这些平淡的介绍难以让人有深刻印象。这时,李老师就以自身为例,引导大家采用一些特色鲜明的标签来描述自己,大家深受启发,开始用东北人某某、某某胳膊上有个印记,历史学家文学家某某来描述自己,一下子让形象生动了起来,令人印象深刻。
随着时间的流逝,老师与同学们之间愈发熟悉,气氛渐渐活跃起来,我们的活动也正式开始了。为了让大家创作和体会另一个“我”,进一步觉察到生命中更多的可能性,李老师让大家采用绘画的方式描述自己,并解释为什么是这个图画,同学们跃跃欲试,场面顿时欢快了起来。李老师讲,通过绘画、音乐、戏剧是一个安全地看待过往生命经验的机会,艺术作为一种媒介,能够帮助人们以一种客观而冷静的态度去审视自己曾经经历过的事情,无论是快乐还是痛苦,通过艺术表达出来后,不仅能够减轻同学们内心压力,更能够让同学们从中找到解决问题或者接受现实的方法,感受艺术之美,生活之趣。
接下来李老师让大家用图片中所描绘的自己的角色,把大家串成一个故事,随后进行表演。同学们热情高涨,开启了此次活动的高潮。在艺术创作中,我们有机会扮演不同角色,在虚拟世界里探索各种可能性,这样做不仅可以增加我们对他人角度和立场的理解与包容,也能够激发我们内心深处未被发掘过的潜力。通过剧本创作,在故事中发现潜意识内容,找到珍贵的自我资源。这个既是对自我的反思与认知,也是对社会及其它群体成员共鸣与沉浸。
最后李老师让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做了活动总结:有时候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可能是因为大家局限于当前的思维定式,在这个固定模式用当前的思维和行为模式,难以打破僵局。但如果到一个所谓的戏剧的世界里面去,把问题变成一只小猫,变成一个云朵,变成孙悟空的时候,孙悟空就会拿起金箍棒去解决,而金箍棒意味着现实世界的什么呢?对应回到现实空间,可能就有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我们对于问题具体的认识就会更深刻。
艺术、戏剧、音乐等等这些都是生命中的养料,可以为我们的生命增加能量,能让我们的生活充满力量。让我们尽情去用艺术的眼光感受生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