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奖博士学位论文
论文题目:MicroRNAs在脑缺血损伤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
作者:2015级博士研究生 李广文
专业:神经病学
导师:罗玉敏教授
所在学院:宣武医院

读博感言: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读博正是一个为或不为的选择过程。无疑,我是幸运的,不但成功读博,还成为罗玉敏教授的一名学生。博士三年是一个痛并快乐的过程,有阅读文献时的枯燥,有寻找课题方向时的迷茫,也有文章发表时的喜悦,而这一切正是科研的魅力所在。每一项完整、有意义的研究的完成,都离不开导师高瞻远瞩的指导和团队老师对知识的分享,而这个过程给予我的不仅是知识,还培养了我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希望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临床医生,而科研思维的培养对一名优秀医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科研思维和临床思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首医三年对我来说是个宝贵的经历,自己一定会继续秉承首医“扶伤济世、敬德修业”的校训,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
研究背景/选题意义:
由于人口老龄化加速和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控制欠佳,我国人口首次卒中发病率以每年11.9%的速度攀升,且卒中发病出现年轻化趋势。目前对缺血性卒中缺乏一种快速、敏感的实验室诊断方法和有效的治疗方式。我们的既往研究发现微小RNA(miR)在缺血性卒中后脑修复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可有效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本研究从临床角度出发,探讨miRs作为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潜在生物学标记物的可能及为寻找新的治疗靶点提供依据。
主要研究内容:
将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和健康对照者的静脉血分为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血浆,采用qRT-PCR法检测和分析差异miRs;通过动物和细胞实验分析miR-494对缺血再灌注小鼠和小鼠皮层神经元的影响及机制。结果发现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性粒细胞中miR-99a、miR-424和miR-494的表达显著上调;淋巴细胞中miR-424、miR-494的表达显著上调;血浆中miR-494的表达显著上调。通过小鼠MCAO模型发现miR-494在缺血1天时表达上调,3天恢复到正常;miR-494可减小缺血再灌注小鼠3天后的脑梗死和脑水肿体积,抑制神经元凋亡,提高小鼠的神经功能预后。机制研究发现miR-494可抑制HDAC3 mRNA的表达,减少梗死区神经元内HDAC3的表达,增加组蛋白H3的乙酰化水平,降低神经元LDH的释放,促进MAP-2的表达,从而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主要创新点:
我们首次发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外周血中miR-424和miR-494的表达发生显著改变,并与多个临床指标呈相关关系;同时进一步通过动物和细胞实验证明miR-494对缺血-再灌注脑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可改善小动物的长期预后;在此基础上我们预测miR-494的靶基因,其可通过抑制靶基因HDAC3的表达水平降低神经元的凋亡率,产生神经保护作用。我们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证明miR-494对缺血-再灌注脑损伤的保护机制,为临床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代表性研究成果:
1. Guangwen Li, Kahlilia C. Morris-Blanco, Mary S. Lopez, Tuo Yang, Haiping Zhao, Raghu Vemuganti, Yumin Luo. Impact of microRNAs on ischemic stroke: From pre- to post-disease[J]. Progress in Neurobiology. 2018, 163-164:59-78.(IF:14.163)
2. Guangwen Li, Qingfeng Ma, Rongliang Wang, Zhibin Fan, Zhen Tao, Ping Liu, Haiping Zhao, Yumin Luo. Diagnostic and Immunosuppressive Potential of Elevated Mir-424 Levels in Circulating Immune Cells of Ischemic Stroke Patients[J]. Aging and Disease. 2018, 9 (2): 172-181. (IF:5.058)
导师指导感言:
“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我对学生的期待,李广文同学在博士期间完美的践行了这一理念。在攻读博士期间,迎来了小女儿的出生,完成了儿女双全齐家的心愿;在学业上,顺利完成了博士论文、发表SCI综述1篇,影响因子14.163,SCI论著1篇,影响因子5.058分,合作发表了SCI论文1篇,分别获得了博士国家级奖学金和 “2018年中国脑卒中防治百篇优秀论文”北斗一等奖。李广文同学博士期间的努力不仅体现在他学习期间取得的成绩,就是他毕业后所留下的标本以及数据,未来至少还可以有两篇论著能够表在Stroke领域影响比较大的杂志,李广文当仁不让会是并列第一作者,从临床的主治医师到学术型博士研究生的成长,相信他在三年的博士期间经历了相当不同的心路历程,相信未来李广文博士在脑血管病临床工作中一定更有作为!